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3|回复: 0

当极端天气成为常态,世界将会怎样?(二)

[复制链接]

19

主题

0

回帖

63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63
发表于 2023-3-19 22: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极端天气成为常态,世界将会怎样?

专家顾问: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主任、研究员 李威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黄磊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室研究员 廖要明

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研究员 翟建青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室工程师 张百超


粮食安全风险悄然逼近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极端干旱、洪涝等灾害性天气频发重发,加剧了全球水资源短缺和粮食危机。自20世纪中叶以来,全世界200余条主要河流中约有1/3径流量明显减小,小麦和玉米平均每十年分别减产1.9%和1.2%。2021年,受极端气温和洪水影响,巴西咖啡、比利时土豆和加拿大黄豌豆等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更频繁的热浪、干旱和洪水已超过一些动植物的承受极限,导致一些树木和珊瑚大量死亡,尤其是非洲、亚洲、中美洲和南美洲、小岛屿以及北极地区。非洲是全球粮食安全最脆弱的地区之一,2022年10月以来,非洲之角地区降雨量不及同期平均水平的60%,由干旱引发的饥荒严重影响该区域。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干旱极大地降低了粮食产量,引发严重的粮食危机,降水减少、温度升高也导致病虫害问题加重。2020年初以来,受干旱等影响,从非洲到南亚,沙漠蝗虫侵袭全球多地,并对多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气候变化也导致农业病虫害发生区域向更高纬度、更高海拔地区扩展,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全球粮食种植、仓储、加工和运输等全生产环节,因为气候变化的影响,面临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尽管全球变暖可能给部分区域农业生产和粮食产量带来一些短期利益,但长期来看,气候变暖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为不利和长久。因此,在全球范围内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暖带来的粮食危机,成为摆在各国面前的重要课题。(简菊芳)

2020年,肯尼亚沙漠蝗虫爆发,这是该区域数十年来爆发的一次最严重的沙漠蝗灾。 图片来源:联合国新闻网

生物多样性的“头号杀手”

全球气候变化是生物多样性受损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对物种的地理分布格局、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等。

生物物种或物种群体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丧失,是对生物多样性的最大威胁之一,而气候变化则加剧了生物栖息地的丧失、破碎化以及退化,甚至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移动,导致部分物种的分布区缩小或破碎。如北极熊的栖息地因冰川融化而缩小,其捕食范围大大萎缩,食物匮乏使得雌性北极熊无法积累足够的脂肪产奶,严重威胁其繁育。

同时,种群特征也在发生着变化,造成种群数量减少、地方特有物种消失等。全球变暖背景下,某些龟类和鳄鱼可能面临着灭绝的风险。此外,气候变化引起的病害加剧,曾一度使北美的两栖类物种趋于灭绝。

气候变化会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发展以及多样性等发生改变。曾经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迅速褪色,难以抑制的“白化”正在侵蚀大堡礁。2022年5月10日,澳大利亚政府机构调查结果显示,大堡礁91%的珊瑚礁因气候变暖而出现白化现象。大堡礁是全球最大的热带珊瑚礁系统,全球变暖导致的海水温度上升正使得珊瑚白化现象出现的频率加快、规模更大。世界气象组织特别报告指出,因为气候变化,全球99%的珊瑚礁很可能在本世纪末前消失。

另外,气候变化还造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如暴风雪、洪涝、干旱等天气,这使得动植物受损以及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改变还将反作用于气候系统,从而进一步损害生物多样性。(刘倩)

气候变化导致海水温度持续升高、海水酸化,引发珊瑚白化现象。图为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 图片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苏杰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物联网论坛|物联网BB|物联网之家|农业物联网|气象物联网|冷链运输物联网

GMT+8, 2025-5-19 06:48 , Processed in 0.01562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